第五章:信息对象

第五章:信息对象 #

平时学习规约或调试IEC104或IEC101设备,需要IEC104/101模拟器,推荐一款:

主站下载地址:IEC104主站模拟器

从站下载地址:IEC104从站模拟器

信息对象 #

ASDU 在其结构内传输信息对象。每个信息对象都通过信息对象地址 (IOA) 寻址,该地址标识定义站内的特定数据。对于 IEC 104,其长度为 3 个字节。该地址在控制方向上用作目标地址,在监控方向上用作源地址。

  • IOA 的第三个字节仅用于构造信息对象地址,以便在特定系统内定义明确的地址。在所有情况下,不同对象地址的最大数量限制为 65 535(对于两个字节而言)。
  • 如果信息对象地址在某些 ASDU 中不相关(未使用),则将其设置为零。

一个 ASDU 传输的所有信息对象必须具有相同的 ASDU 类型(例如,5,步骤位置信息)。如果有更多不同类型的对象要传输,则将它们插入到多个 ASDU 中。

对于每个定义的 ASDU 类型,IEC 104 标准定义了信息对象的格式,即哪些信息元素构成此类对象以及它们的结构。

  • 下图显示了信息对象单点信息(无时间)的示例(ASDU 类型 = 1)。对象格式有两种形式:一种用于 SQ=0,一种用于 SQ=1。此对象的有效 COT 为:2(背景扫描)、3(自发)、5(请求)、11、12(反馈)、20 +G(通过站点询问进行询问)。

  • 一些信息对象包含多个信息元素。例如,下图显示了类型 10(测量值,用时间标签标准化)的信息对象。此对象仅针对 SQ=0 定义,包含三个信息元素:标准化值 NVA(2 个字节)、质量描述符(1 个字节)和二进制时间戳(3 个字节)。对于此类对象,有效的传输原因是自发的(代码 3)或请求的(代码 5)。

ASDU 中的信息对象和信息元素的数量是 ASDU 标头第二个字节中给出的对象数量(另见上文)。

信息元素 #

信息元素是用于传输信息的构建块。每个信息元素的格式和长度各不相同,由标准给出。标准还描述了如何解释编码值。

  • 标准还给出了信息元素传输的值的解释。下图显示了三个信息元素的格式:SIQ(单点信息)、VTI(具有瞬时状态指示的值)和 SVA(缩放值)。SIQ 包含一组质量位,VTI 包含范围为 <-64..+63> 的七位值。SVA 包含范围为 <-32 768..32 767> 的 16 位值,表示固定的小数点数。但是,小数点的位置不是通过值传输的,而是在系统数据库中设置的。例如,39.5 安培的值可以作为 395 传输,其中分辨率固定为 0.1 安培。

对于 SQ=1,信息对象中的信息元素数量在 ASDU 标头的对象数字段中给出。信息对象的结构包含:

  • 信息对象地址(3 个字节)
  • 一组相同类型的信息元素
    • 元素的数量在 ASDU 标头中给出。
    • 元素的格式由标准给出,取决于 ASDU 类型。
    • 可以使用 APDU 长度计算信息对象的长度,例如,信息 object_length(字节)= APDU_length – ADPU_control_fields(4 个字节)– ASDU_header(6 个字节)– IOA(3 个字节)= APDU_length – 13 个字节。
    • 此对象中每个信息元素的长度由 object_length / number_of_objects 给出。
  • 请注意,每个元素都属于一个信息对象,其 IOA 由 ASDU 中 IOA 的偏移量给出,例如,第二个元素为 +1,第三个元素为 +2,等等。

对于 SQ=0,信息对象的数量在 ASDU 标头的对象数字段中给出。对象的格式(例如,对象由哪些元素构建)由标准固定。ASDU 数据部分的结构如下:

  • 对象编号 1 的信息对象地址(3 个字节)
  • 对象编号 1 的一组信息元素
  • 对象编号 2 的信息对象地址(3 个字节)
  • 对象编号 2 的一组信息元素
  • ….
  • 对象编号 N 的信息对象地址(3 个字节)
  • 对象编号 N 的一组信息元素
    • 对象的数量在 ASDU 标头中给出。
    • 所有对象都是同一类型,因此长度相同。
    • 信息对象的长度可按如下方式计算: object_length(字节)=(APDU_length – ADPU_control_fields(4 字节)– ASDU_header(6 字节))/number_of_objects – IOA(3 字节)=(APDU_length – 10 字节)/number_of_objects – 3 字节

版权声明: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,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 原文链接:https://blog.redisant.cn/